5月16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当AI学会"拉帮结派",顶级期刊揭示技术暗雷
5月16日(星期五)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自然》网站(www.nature.com)AI也会“拉帮结派”?语言模型群体竟自发形成社会规范最新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群体互动中能够自发形成社会规范,类似于人类社会的行为模式。该研究由伦敦大学城市圣乔治学院等机构合作完成,揭示了人工智能在群体环境中的行为趋同现象。研究团队使用美国加州初创公司Anthropic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Claude进行实验,模拟人类群体中的命名游戏。实验中,24个Claude副本被随机配对,要求从一组字母中选择一个。如果配对双方选择相同字母则获得奖励,否则受到惩罚。经过多轮配对后,模型逐渐形成统一的字母选择倾向,表明社会规范的自发形成。这一现象在扩大至200个模型副本和26个字母选项时依然成立,并在Meta公司开发的Llama模型上得到验证。研究发现,尽管单个模型独立运行时选择随机,但在群体互动中会发展出集体偏见,类似于人类社会的群体行为。研究人员指出,这种集体偏见的形成可能带来潜在风险,即使单个模型看似无偏见。因此,建议在群体环境中测试和优化大型语言模型,以减少有害偏见的产生。进一步实验显示,当向群体中引入少数预设为始终提出新名称的模型时,一旦这些模型达到一定数量,它们能够推翻既有规范并建立新规则。这种现象与人类社会中的少数群体影响多数行为的模式相似。该研究为理解人工智能的群体行为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强调了在开发和应用中需关注潜在的社会影响。《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基因编辑新突破:细菌酶实现人类DNA“精准大段插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已能精准修改人类DNA中的微小片段,但大片段DNA的靶向插入仍是挑战。最新研究通过优化细菌来源的CRISPR相关转座酶(CASTs),成功将整段基因大小的DNA高效植入人类细胞,为治疗遗传疾病提供了新工具。目前,囊性纤维化、B型血友病等疾病由多种基因突变引起,传统方法需针对每种突变开发个性化疗法。若能将完整修正基因插入基因组,可设计通用治疗方案。此外,该技术还能优化抗癌CAR-T细胞疗法。传统基因治疗依赖病毒载体,但外源基因插入位置随机。CRISPR技术虽精准,但仅适用于短片段编辑,且可能引发DNA双链断裂。CASTs则能在不破坏双链的前提下,通过向导RNA定位,将大片段DNA插入特定位置。此前,CASTs在细菌中效率近100%,但在人类细胞中仅0.1%。为提升效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哈佛大学、MIT布罗德研究所的团队合作,利用人工进化系统加速CASTs优化。通过数百代病毒迭代筛选,最终使编辑效率提升至10%-30%,并成功在人类细胞中插入凝血因子IX基因,为治疗B型血友病奠定基础。除CASTs外,科学家还开发了基于重组酶的PASSIGE等技术。未来需通过更多对比研究,确定最优基因编辑工具。这项成果为遗传病治疗开辟了新路径,但距离临床应用仍需进一步探索。《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1、运动有益,但没那么神?科学家重新评估体能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体能较好的人因疾病过早死亡的风险较低。然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青少年晚期体能水平较高的人,因意外事故死亡的风险也显著降低。这一现象提示,以往研究中体能与死亡率之间的关联可能存在误导。以往观察性研究认为,心肺功能良好可降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但发表于《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的这项新研究指出,体能的影响可能被高估。研究人员分析了1972—1995年间110万名瑞典应征入伍男性的数据,根据其18岁时的体能水平分组,并跟踪至60岁或死亡。结果显示,体能最高组比最低组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低58%,癌症死亡风险低31%,全因死亡风险低53%。为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研究人员采用“阴性对照分析”,考察体能与意外事故(如车祸、溺水)死亡风险的关联。理论上,体能不应影响此类风险,但数据显示,体能最高组的意外死亡风险仍低53%。这表明,高体能人群可能在其他未观测因素(如行为习惯或遗传)上存在优势,导致研究存在混杂偏差。后续的兄弟比较分析(控制家庭背景因素)进一步支持这一结论。即使控制家庭背景等共享因素,体能较高者仍表现出更低的意外死亡风险,说明传统观察性研究可能高估了体能的独立作用。类似结果也出现在双胞胎和遗传学研究中,部分基因可能同时影响体能和疾病易感性。该研究强调,推广体育锻炼仍需基于更严谨的方法。虽然体能对健康有益,但政策制定需注意效应大小的真实性,避免过度依赖观察性研究的结论。未来需结合多种研究设计,以更准确地评估体能对健康的影响。2、告别人工勘察:AI让灾害损失评估进入“读秒时代”2011年,一场超级龙卷风袭击美国密苏里州乔普林市,风速超320公里/小时,造成161人遇难,8000多栋建筑损毁,经济损失超20亿美元。传统灾后评估耗时长,严重影响救援与重建效率。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方法,结合遥感技术、深度学习和复原模型,可在灾后一小时内完成损害评估与恢复预测,相关成果发表于《可持续城市与社会》(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期刊。该方法利用高分辨率卫星或航拍影像快速扫描灾区,通过深度学习AI分析建筑损毁程度,将其分类为无损坏、中度损坏、严重损毁或完全摧毁。同时,复原模型结合历史数据、建筑参数及社区经济条件,预测不同政策下的重建周期与成本,帮助决策者优化资源分配。研究团队以乔普林龙卷风为例验证模型,不仅实现94%的损毁分类准确率,还通过数据分析逆向还原了龙卷风路径,与历史记录高度吻合。目前,该模型正拓展至飓风、地震等灾害评估,只需卫星能捕捉典型损毁模式即可适用。未来,团队计划增加实时重建进度追踪功能,打造覆盖灾后全周期的动态管理工具。这项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有望显著提升灾后响应效率,为应急决策提供关键技术支持。《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1、温度决定生育力?科学家发现精子活动的关键开关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最新研究发现,温度是调控哺乳动物精子受精能力的关键因素。这项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研究揭示了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内激活受精能力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精子表面存在一种名为CatSper的蛋白质通道。当环境温度达到雌性生殖道内的温水平(38℃)时,该通道会被激活,使精子从平缓游动转变为剧烈扭动的"超活化状态",这种运动模式是突破卵子外层、完成受精的必要条件。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何哺乳动物演化出特殊的降温机制:海豚通过背鳍降温,大象利用耳朵散热,人类等多数物种则将睾丸置于体外。研究还发现,缺乏这类降温机制的鸟类,其精子中并不存在CatSper蛋白。此前学界认为,CatSper的激活依赖于生殖道pH值和孕激素,但新研究证实温度才是更关键的调控因素。研究人员运用神经科学技术,首次在微观尺度上观测到温度升高时CatSper通道的电信号变化。该发现为男性避孕和不育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由于CatSper仅存在于精子中,针对该蛋白的干预不会影响其他生理功能。研究人员提出,通过温度调控提前激活CatSper通道,可能成为更有效的避孕策略。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哺乳动物生殖的奥秘,也为相关医学应用开辟了新途径。未来,基于温度调控的精子功能干预或将成为生殖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2、疲劳一年不消退?研究揭示小中风的持久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通常表现为大脑血流短暂受阻,症状如言语含糊或肢体无力多在24小时内消失。但最新发表于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期刊《神经病学》(Journal Of Neurology)的研究指出,近半数患者可能面临持续一年的疲劳问题。研究追踪了354名平均年龄70岁的小中风患者,通过问卷评估其疲劳程度。评分显示,发病初期患者平均疲劳值为12.3分(总分20分),虽随时间缓慢下降,但一年后仍维持在11.1分。61%的患者在发病两周后存在明显疲劳(≥12分),54%的患者疲劳感持续至一年。值得注意的是,脑部扫描证实疲劳与血栓无关,而既往有焦虑或抑郁病史的患者出现长期疲劳的风险高出两倍。研究人员强调,若患者在出院两周内感到疲劳,很可能持续数月,建议未来对小中风患者进行长期疲劳监测,以便及时干预。该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部分问卷可能由他人代填,或影响结果准确性。这一发现提示,小中风的潜在影响远超传统认知,疲劳或为长期后遗症之一。(刘春)谢谢楼主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