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及中科院多个院所等发表今年首篇顶刊Nature文章
前晚,最新一期更新的顶刊的Nature上,国内科研机构迎来了爆发,以第一完成单位共发表了7篇研究论文。其中有多篇文章的发文单位为今年首次以一单位在CNS顶刊上发文,下面我们来分别了解一下:5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带领团队在顶刊Nature报道了过去的温暖时期为未来南亚夏季风提供了参考。本文唯一完成单位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这也是其今年以一单位发表的首篇CNS顶刊文章,文章总共仅三位作者,周天军为唯一通讯作者,他在南京大学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在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进行博士后研究,此后留所任职至今,目前为该所副所长,他曾获国家“杰青”等荣誉。
同一期Nature上,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毛河光带领团队与合作者报道了通向金属氢的超高压晶体学路径。该研究第一完成单位为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这也是其今年首篇CNS文章,文章唯一通讯作者为毛河光,他1941年生于上海,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博士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他是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创始人及首任主任。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中科院外籍院士,他曾获中国政府的国家友谊奖、国际高压最高奖—BRIDGMAN AWARD和爱明诺夫奖等众多荣誉。
在同一期的Nature上,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钱友存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宋昕阳团队合作报道了载脂蛋白靶向共生体调节肠道免疫。本文第一完成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这是其今年发表的首篇一单位CNS文章,文章最后通讯作者钱友存,他在南京师范大学先后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年硕士毕业后曾在扬州制药研究所工作数年,后又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读博,博士毕业后又前往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基金会进行研究工作。他2007年回国,目前为中科院上海营养所研究员。
同一期Nature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张亚平和孔庆鹏合作作为共同通讯与合作者报道了东南亚大陆的基因组多样性与自然选择印记。该研究为东南亚人群基因组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是“东南亚人群基因组计划”首期成果(SEA3K)。文章第一完成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这同样是其今年的首篇CNS文章,最后通讯作者为宿兵,他1989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1996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后到得克萨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还曾任职于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他目前为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他曾获国家“杰青”等荣誉。
同一期Nature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于洋带领团队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石玮带领团队合作作为共同通讯报道了致癌性融合基因在引发星形母细胞瘤中汇聚于共同机制,揭示了星形母细胞瘤的细胞起源和分子发病机制。该研究第一完成单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这同样是其今年的首篇CNS文章,文章最后通讯作者为于洋,他博士应该是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回国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至今。
以上5个科研机构,在本周实现了今年首篇以一单位身份CNS(Nature)顶刊的发表。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国内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实现顶刊发文的数量已有40多所;加上国内其他科研机构,主要是中国科学院下属各科研院所,今年国内高校及研究机构实现CNS顶刊发文已超过了60个,算是遍地开花了! 感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