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忘心 发表于 2025-5-14 19:08

傅利叶十年鏖战,要撕掉人形机器人“大玩具”标签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5%2F0514%2F00a03ed1j00sw8cym005rc000u001hc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出品|网易科技《态度AGI》栏目作者|崔玉贤编辑|丁广胜傅里叶变换,熟悉数学的人都知道这一公式,其核心理论是任何看似复杂的信号,都能解构为最简洁的正弦波组合。这一公式重塑了人类看世界的方式,从无线通信到人工智能,傅里叶变换无处不在。10年前,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辞去了美国国家仪器的高管工作的顾捷,在上海张江,以数学家傅利叶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傅利叶智能”机器人公司。公司成立第二年(2017年),傅利叶发布了商业化下肢外骨骼机器人;2019年人形机器人立项;2022年推出了人形机器人第一代原型机;2023年人形机器人傅利叶GR-1正式发布量产;2024年第二代人形机器人傅利叶GR-2发布;2025年傅利叶发布了首个开源机器人产品Fourier N1。看似平顺的产品发布节奏,背后实则步履维艰。“特别特别煎熬。从立项之初,我就知道这个项目会非常烧钱。但真做起来,才发现它比预期的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甚至一度,连我自己都产生了动摇,认真考虑过是不是该及时止损。”顾捷提到。尤其在2022年,当时整体的市场环境和融资都特别艰难,大家对人形机器人的评价不像这两年这么积极乐观,都认为人形机器人只是个会走路的大玩具而已。好在,傅利叶康复机器人业务是赚钱的,一直支撑着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突破。傅利叶在康复场景中陆续推出了超过30款智能康复产品,已经为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了服务。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5%2F0514%2Fada81d42j00sw8cos0052c001r800zk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对于一边做康复一边做人形机器人的质疑,顾捷回应:这两件事不但不冲突,反而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没有创新支撑的产品,会失去自己的特征和壁垒;没有应用落地的技术,也无法兑现价值,更无法持续发展。”顾捷提到。在傅利叶内部,人形和康复的业务也并不是割裂的,因为顾捷认为未来机器人的形态种类很多,不会单纯地按照人形和非人形来分类,而是要根据产品的实际价值和效率来定义。虽然有某些投资人退出了人形机器人赛道,泡沫的声音甚嚣尘上,但顾捷认为,从行业从业者来看,这个行业在不断地加速发展。技术是在不断发展,与机器人在未来一定能够结合,爆发出巨大的生产力。其次,硬件的本体,也在不断地成熟,越来越稳定,越来越朝商品化方面去走。最后,大量的产品需求也在不断诞生。顾捷表示,期待能够在未来3-5年看到通用人形机器人逐步进入人们日常生活,担任迎宾导览、康养陪护、及生产制造中危险岗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康养类人形机器人从概念到产品落地大概用时多久,顾捷透露,平均来说,一个医疗级的产品,从有想法到落地成为现实产品,大概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资料显示,傅利叶成立于2015年,2019年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今年1月份完成了近8亿元的E系列融资。以下为对话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的主要内容:提问:康复场景对模型和机器人硬件有哪些特别要求?顾捷:在我们聚焦的康复、养老、陪伴等场景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点,那就是交互性和温度。用英文表述是 “human”,更准确地说是以人为本。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其实并不太需要与零件、工件进行大量复杂的交互。而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将近十年的经验,并且拥有相关实验数据,在与人交互方面会更加聚焦和擅长。在交互性能方面,机器人需要具备感知能力,能够感知环境、人类的需求以及周边的情绪,然后利用现在的大模型 AI 技术进行思考,最后做出相应的反馈。我们强调机器人要能够帮到人,并且具有交互性和温度,这与传统工业场景以及其他一些场景是不同的。提问:医疗康养场景下,人形机器人未来具体能承担哪些工作?市场上已经存在的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前提下,如何论证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康养场景的必要性?顾捷:从严肃的医疗场景,到未来的养老场景,再到家庭陪伴场景,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在康复和养老方面,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形机器人只是一种形态。未来,在智能化的康复、养老以及陪伴环节,机器人的形态会多种多样。但它们存在一些共性技术,比如交互技术、感知技术、决策技术,以及基于可靠硬件本体实现各种功能的技术。从康复角度来看,原来我们所关注的具身智能,现在所讲的人形机器人,包括认知训练、言语功能训练以及生活功能恢复训练等方面,都是需要与人交互的,这也是康复的核心需求。以前的康复主要以神经重复康复为目标,需要大量的训练和互动,比如对于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脑瘫、自闭症以及神经损伤、术后恢复等情况,都需要反复进行交互训练。以前的康复机器人形态有穿戴式和末端控制型等。未来,人形机器人会以不同的形态来满足康复治疗和互动的需求。在康复之后,还有陪伴、认知训练等功能,这些方面都是具身智能未来可以大显身手的领域。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5%2F0514%2F566770d3j00sw8cpc005gc001r800zk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提问:目前傅利叶康复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业务占比如何?人形机器人应该说是一个比较烧钱的新业务,目前投入策略是什么?顾捷:实际上,我们这两块业务并不是割裂的。我们最想强调的是,这并不是简单地分为康复板块和人形板块,而是基于以人为本的具身智能这一赛道。以前,大家看到的可能是穿戴型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它们穿在人的身上;还有一些类似手臂的机器人,辅助患者进行训练。我们认为,未来机器人的形态种类会比较多,不会单纯地按照人形和非人形来分类,而是根据产品的实际价值和效率来定义其形态和功能。提问:傅利叶在康养机器人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是什么?与同行相比,有哪些差异化呢?顾捷:目前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从技术层面来讲,最早我们从力反馈技术入手,这是一种触觉反馈技术。后来,我们在外骨骼方面研发出集成度高、输出力量大且实时响应性能好的核心零部件。在算法方面,我们构建了类似小脑的运动能力。以前的运动是通过固定编程实现的,现在通过 AI 的方式,利用强化学习让机器人学会动作。以前机器人的动作是固定的,如今机器人能够根据患者或用户的变化,相应地改变输出方式。在交互方面,我们非常了解人机交互,并且懂得如何利用数据形成迭代,让机器人产生自适应变化。此外,我们在3000多家医院积累了百万级的康复案例,了解患者和用户的共性需求,丰富的多模态交互模型能精准识别用户需求。提问:AI+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新兴行业,在推动这个新事物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没有现成的模式。在机器人生产制造落地环节,傅利叶与供应链伙伴共同创新的点有哪些呢?顾捷:这个行业相对技术壁垒较高,涉及的技术领域众多,不太可能由某一家公司独自完成所有环节。我认为这是一个全栈技术整合的领域。从 AI 能力和本体硬件能力来看,有些部分是我们自己研发,有些部分则需要与合作伙伴共建。例如在传感部分,包括力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等,我们会提出相应的标准,然后与合作伙伴共同制造出适合批量化生产的传感器。在大模型方面,我们会与像商汤这样的公司合作,也会关注英伟达等公司在大模型领域的进展。我们会利用开源或地缘的大模型,构建独特的数据源,对模型进行微调,使其适应不同的场景,这需要与合作伙伴紧密配合。中国具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在材料、芯片等方面,产业上下游需要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问:过去外国的机器人主要落地在B端市场,而C端市场的潜力远超想象。今年随着人形机器人的爆火,人们对这项技术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大量景区引入外骨骼机器人,也有越来越多人期待这项技术能落地到更多场景。傅利叶是否有相关布局计划呢?顾捷:我认为无论是B端还是C端,机器人技术都在高速发展。傅利叶在B端具有很强的优势,会持续聚焦这一领域并将其打磨到最好。对于C端,我们也非常感兴趣,会与一些合作伙伴密切关注C端形态的变化。目前我们没有直接面向C端的产品计划,但技术的发展使得未来有很多想象空间。如果能够将机器人变得小巧化,使其适合个人使用,那么机器人的生态会更加庞大,产业链也会更加完整。只要技术和场景能够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能够帮助人、赋能人,傅利叶都会不遗余力地推动其发展,不会仅仅局限于B端或C端。提问:傅利叶其实是国内首批成立的这种做外骨骼包括康复机器人的企业,目前战略在人形机器人康复这一块儿上,那像这个战略的转变是基于公司怎么样的一些行业观察,或者是说技术积累呢?另外这个人形机器人和医疗的这个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什么呢?顾捷:首先,今天想让大家知道的一个重点是,从康复到人形,这并不是一件割裂的事情,本质上是一体的。在构建机器人技术版图时,当我们有了成熟的技术板块,发现最先可以应用于康复领域,便将其投入到康复当中。最初,技术的应用场景并非局限于康复,还包括一些与人交互的导览、互动,甚至娱乐等场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又发现,当技术进一步成熟后,它在医疗和养老领域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本质上,我们并不将其分割看待,在战略上也没有发生转移。我们一直是以人作为核心。提问:像康养类型的人形机器人,从它可以被称作一个产品,到最后拿到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就您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这样一个周期大概是多久呢?顾捷:从一个正常的原型机开始,基本上需要一年到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真正验证它是相对可靠有效的,并且具备一定的量产功能。接下来就是拿注册证的问题,拿注册证一般也需要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所以,平均来说,一个医疗级的产品,从有想法到落地成为现实产品,大概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提问:未来三到五年,傅利叶计划在哪些技术维度,比如运动控制、认知交互、能效优化等方面实现突破?另外,您提到2025年行业量产或达到千台级别的工业,那么是如何定义规模化应用的里程碑的?顾捷:首先,在与人交互的领域方面,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医疗和康复场景,只要是与人互动的场景都在我们的视野范围内。只要是能够赋能人、提升人效率的场景,我们都会去尝试。对于我们要发展的技术,第一是要让机器人的感知能力更强。机器人需要知道环境的变化,理解人的情绪变化,清楚人想要做什么,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第二是在机器人思考层面,我们要跟大模型公司合作,同时我们自己也会做一些与运动控制功能相关的小脑模型,让机器人具备很好的运动能力。第三是在技术战略上,要把机器人的执行部分做好。比如我们自研的执行器,这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在更小的尺寸下提升更大的力量,就像人的肌肉一样,不断增强执行能力。

com2 发表于 2025-5-14 22:51

谢谢楼主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傅利叶十年鏖战,要撕掉人形机器人“大玩具”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