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雷军,又有新的麻烦了
文丨熊志负面风波缠身的小米,正在迎来至暗时刻。
“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几天前,雷军在微博上发布动态。尽管小米SU7事故后,他的社交媒体没有断更,但这是首次对此事公开表态,言语之间疲态尽显,和那个在互联网上一向活跃的霸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然而,再多的感情牌,也于事无补。SU7事故之后,小米汽车的麻烦不断,如今又涉嫌虚假宣传陷入车主维权风波中。
也许正如观察者所言,舆论困局中的雷军,是时候主动走下神坛了。
01
从软件到手机,再到智能家居,再到进军汽车行业,雷军的创业史,是一部不断突破边界的历史。
2021年宣布造车时,雷军以“人生最后一次创业”的悲壮姿态,承诺十年投入100亿美元,并亲自带队研发,为小米汽车而战。
雷军自带流量,在手机时代,凭借着极致的参数和性价比,吸引了大批狂热“米粉”,所以小米汽车还未诞生,就被外界赋予了很高的期待——既要延续手机时代的性价比神话,又要重构汽车产业的智能逻辑。
相较于众多跨界转型的企业家,雷军造车之路要顺利许多。
首款汽车小米SU7发布当晚,不到半小时,预订数就超过5万辆,月销量超过很多新兴品牌的总和;今年2月,小米SU7 Ultra上市,开售两小时,预订量就突破一万辆,堪称现象级的成功。
但就像那句经典名言,“成功只是一时的,失败才是主旋律”。小米SU7事故的发生,成为了雷军造车之路的重要转折点。
在法律层面,小米汽车也许无需为辅助驾驶事故担责,但此前雷军高调宣传的智能驾驶,客观上无疑抬高了用户对小米汽车智能化水平的预期,形成“技术承诺”与“现实风险”的认知错位。
此次小米SU7事故,成为雷军造车以来,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信任危机。
屋漏偏逢连夜雨。
今年2月小米SU7 Ultra正式发布,按照宣传,它拥有1548匹的最大马力。然而近期多位小米SU7 Ultra车主表示,更新1.7.0版本后车辆动力遭“腰斩”,原本宣传的1548匹最大马力被限制到约900匹马力。
同样这两天,还有不少车主发现,“货不对板”的不只是汽车马力,还有挖孔机盖造型。
一些情怀用户,额外花费4.2万元选装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结果实际交付和宣传不符,近400名车主集体维权,要求退车。
造车到翻车,营销造势到交付缩水,短短几个月,小米汽车和雷军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舆论待遇,由于雷军个人IP和企业产品高度绑定,产品的质量、宣传问题,也放大为“偶像失格”的道德危机。
02
小米汽车和雷军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是“基因式”的。
此前,小米手机能大获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它有极高的性价比,另一方面在于,雷军打造了在行业内独树一帜的互联网营销模式。
不同于那些低调的企业大佬,在小米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雷军通过社交媒体与网友互动,塑造了一个亲民、务实的企业家形象,不仅增强了品牌的亲和力,还为小米带来了大量的忠实用户。
从“Are you OK?”的鬼畜视频,到“对标保时捷”的豪言壮语,雷军的个人形象,与小米品牌深度绑定,形成独特的“雷氏营销范式”:
以创始人信誉背书产品,用极致话术制造话题,借社交媒体放大声量。
雷军的个人IP,成为小米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它的好处是,让品牌人格化,和用户快速建立情感链接,能吸引一波情怀粉,在转型造车之后,那些情怀粉仅仅是奔着雷军这个人,就愿意下订买车。
但企业家IP化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在手机市场上能够大获成功,在汽车行业却面临着巨大的结构性风险。
手机这种消费电子产品,可以堆参数,追求快速迭代,和极致的性价比,可以过度营销,但它再怎么技术密集,也无法和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汽车产业相比。
一辆汽车有几万个零部件,背后是一条庞大的工业链,复杂度远超消费电子。更重要的是,汽车和手机有着截然不同的使用场景,容错率有本质差别,手机出现故障可以维修,汽车一旦出故障,可能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换句话说,手机快速迭代、概念先行的打法,并不完全适用汽车行业,汽车的核心技术,必须经历严苛的验证,接受时间的检验,这是不可逾越的产业规律。
汽车安全关乎生命权,任何产品瑕疵,哪怕是营销上的瑕疵,都可能放大成现实的危险,演变为品牌信任的“黑洞”。
就像当用户信任雷军的智驾宣传,而在黑夜开启NOA狂飙时,危险是实实在在的,信任成本比手机高出一大截。造汽车和造手机,发生负面风波后,对品牌的冲击和烈度,同样不是一个等级。
03
小米长期将雷军的个人IP,当成核心的营销工具,用高曝光度来维持热度,也会让产品的问题被放大,随时随地处在被舆论审视的局面下。
前几天,工信部对智能驾驶进行整顿,可以发现一个细节,网上的报道内容,基本都会聚焦到小米身上。如有报道提到,《智驾已改辅助驾驶,小米汽车销售人员“说辞松动”,仍存不规范表述》……
高曝光度,意味着舆论风险集中。对企业家个人而言,也是如此。
连日来小米汽车深陷舆论风波,亲民的雷总,个人声誉同样受到了严重影响,面临信任危机和道德危机,从顶流变成了“出气筒”。
从这个角度看,依赖人格化IP营销的小米汽车,是有天然缺陷的,今天的困局,在转型之初就埋下了伏笔。
当雷军被饭圈文化捧上神坛,产品一旦出事,就会演变为“偶像失格”的大型舆论危机。
行百里者半九十。汽车行业是一个异常内卷的领域,雷军今后的路,注定不会好走。而近期的种种风波,希望能让这位互联网营销大师,意识到一个残酷真相:
消费电子领域的创业逻辑,无法简单移植到汽车行业,汽车消费是严肃的决策,用户需要确定性的技术承诺,而非创始人个人魅力的情绪投射。 雷哥从来都不是开拓者,往往是技术比较成熟时的收割者: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雷神[奋斗] 汽车和手机不一样,几十万的电子产品不是靠流量就能长红的,要看广大消费者的体验 除了保时捷的外形,其他的好像都没有优势了,不退车才怪!过度宣传,成了双刃剑。。。 只要有利润资本就能冒险逐利,看来利润厚的很,那么叫着亏了几百亿的车企亏的又是谁的钱呢? 失败才是主旋律,何况还谈不上言败。永远相信一个认真用心做事的人。 买车就买专一的企业,才有长久的服务,车是一个需要长期服务的产业。小米基因都是做快消品,大家看吧,他肯定没有靠谱的服务 我买的纯净水检测笔、体重秤、温度计、摄像头、电视机等,虽然便宜,但没有多久就坏了[哈哈] 中国企业有一个特点,什么热门一蜂地上,二十年前房地产热,大家都投入房地产,现在电动汽车热门,一窝蜂投到电动汽车,后面跟风的很难逃脱目前房产企业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