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了吧 发表于 2025-5-8 19:54

条件十分苛刻!碧桂园服务借款10亿元给碧桂园控股用于保交楼,还不如向银行借

5月7日,碧桂园服务发布公告称:与股东必胜有限公司和Fortune Warrior Global Limited订立借款合同,向两家公司提供10亿元循环借款,期限为5年,利率为5%,所借款项将定向转借给碧桂园控股境内公司,用于保交房。

目前,碧桂园服务前五大股东中有三个的最终控制人都是杨惠妍,分别位列第一、二、五位:
1、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有限公司,持股20.18%;
2、必胜有限公司,持股12.51%;
3、Fortune Warrior Global Limited,持股3.75%。
其中,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有限公司于2023年6月13日成立。
当年7月30日,杨惠妍将通过必胜有限公司间接持有的碧桂园服务20%的股份捐赠给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有限公司,使后者成为碧桂园服务的第一大股东。
以当时的市价,该股份价值约64.43亿港元。
由于杨惠妍保留了被捐赠股份的投票权,因此碧桂园服务的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仍然是她。
当时,碧桂园正处于爆雷前夕,地球人都知道这家公司快撑不下去了。
实控人此时将价值64亿的股份捐赠给自家刚刚成立的基金会,有转移财产之嫌。
面对舆论压力,杨惠妍表示要砸锅卖铁支持碧桂园保交楼,但很多措施“口惠而实不至”。
例如价值千亿的马来西亚森林城市项目60%的股权,上市公司仅以区区5000万美元就卖给了大股东杨氏家族。
此次碧桂园服务提供的10亿人民币贷款,条件也是相当苛刻。
01
作为一家物业服务公司,碧桂园服务的现金流十分充裕,这是由其行业特点决定的。
截至去年底,碧桂园服务的银行存款和现金总额约为181.79亿元,剔除受限制部分,还有153.37亿元,两个指标均达到2018年上市以来的最高,因此有能力拿出一部分支持兄弟单位。
虽然碧桂园服务是从碧桂园房地产业务中剥离出来的,但碧桂园服务与碧桂园控股这两家上市公司并没有直接的股权关系;而是拥有一个共同的股东,即“必胜有限公司”,这是杨惠妍全资控股的离岸公司,
此外,杨惠妍还通过另一家全资控股的离岸公司Fortune Warrior Global Limited,持有碧桂园服务的股份。
上述两家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公司,就是本次10亿元贷款的借款人。
为什么要以这两家公司的名义借款呢?
因为这两家公司合计持有碧桂园服务16.26%的股份,目前市值约37亿港元。
这是目前碧桂园体系内价值较高的资产,可以作为贷款的抵押物。
02
为什么说本次贷款的条件比较苛刻呢?
对比一下万科,就明白了!
万科大股东深圳地铁集团一共向万科提供了3笔3年期共计103亿元的贷款,其中前两笔已经发放。
1、第一笔28亿元,万科以其持有的万物云空间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价值40亿元的股权作为质押物,质押率为70%。
2、第二笔42亿元,由万科旗下上海万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万科公寓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保证担保。
在未来三个月内,万科需要召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相关议案,并按照70%的抵质押率提供总价值为60亿元的增信资产,若无法按时完成增信置换,万科须立刻偿还借款,或者提供其他合格担保措施。
目前,三个月的期限未满,万科暂时没有提供增信资产。
3、第三笔33亿,相关公告没有提及任何担保措施。

在这三次借款中,第一次的条件最苛刻,但与碧桂园服务相比还是宽松很多:
1、万科借款的质押率为70%,而碧桂园则不到30%(10亿人民币本金/37亿港元市值)。
2、万科借款的利率很低,为每笔借款提款日前一工作日LPR减76个基点,目前为2.34%;而碧桂园借款利率为5%,逾期罚息为7.5%。
说实话,以上市公司股权作为质押物,且质押率低于30%,全国任何银行都可以随便借,而且利率绝对不会高于同期LPR(5年期以上为3.6%)。
碧桂园此前于2023年发行的第二期中期票据,利率仅为3.95%。
03
杨氏家族砸锅卖铁的“口惠而实不至”还体现在哪里?
2023年,杨惠妍在内部会议透露了一个数据:碧桂园上市至今其家族已通过借款、增持股票、购买债券、以股代息等方式合计支持总额约410亿港元。
根据统计,碧桂园在上市之后,累计分红747亿,杨惠妍家族拿到了其中的420亿。
几乎拿出所有分红支持上市公司,看似很大方,实则不然!
1、时间跨度从2007年上市起,前面很长时间都是碧桂园快速增长期。
在这个时间段,大股东家族增持股票或购买债券属于正常的投资活动,能够得到分红和利息回报,而且他们还具有信息优势。
同样道理,恒大发行了若干期高息(10%以上)债券,有很多也被许家印家族购买,难道以此能够说明“许老板支持上市公司"吗?
2、以股代息属于再融资,投资者可以选择收取现金股利,也可以选择以现金股利按照市场价购买公司发行的新股。
杨氏家族选择用现金红利以市场价购买公司发行的新股,也是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只能算是中性化举措,谈不上有多高尚。
3、碧桂园爆雷后,杨氏家族提供了约11亿美元的贷款,到2024年9月时,本息合计11.5亿美元。
根据2023年10月的通稿,杨氏家族向碧桂园提供了3亿美元的无息贷款,为什么还要收利息?
当然,通稿并非正式公告,杨家完全可以不承认;而且涉及无息的部分只有3亿美元,其他8亿美元收取利息也能理解。
但碧桂园本身没钱还,怎么办?
1、根据拟定中的化债方案,在境外债务重组完成的6个月以内,碧桂园将向杨惠妍家族转让其持有的森林城市项目60%股权,作价仅5000万美元,抵消利息。
当时,该项目总投资高达2500亿人民币,60%的股权就是1500亿。
即使考虑到已经售出一小部分以及折旧,剩余价值也在千亿人民币以上,怎么区区5000万美元就贱卖了?
2、本金11亿美元债转股,转股价只有0.6港元。
而碧桂园境外重组方案中的转股价有两个,分别为2.6港元与10港元。
换言之,外部债权人每10港元只能换取3股或1股,而大股东家族每10港元可以换取16股。
04
本次10亿人民币还本付息方式为:
1、两大借款股东偿付;
2、碧桂园服务被质押股份的分红。

如果借款人违约,在极端情况下,碧桂园服务还将以远低于净资产价格回购注销大股东抵押股份,相当于低价购买了自己公司的股权。
这样一来,杨惠妍家族的持股比例不至于下降太多,从而保住对碧桂园服务的控股权。
如果完全从碧桂园控股的利益出发,杨惠妍应该将所持有的16.26%碧桂园服务股份出售给第三方,再无息或低息借给碧桂园控股用于保交楼。
37亿港元的市值至少可以卖出25亿人民币的价格,要比本次10亿贷款本金多很多,而且不用支付高息。
为什么杨氏家族不采取这种方式呢?
1、对杨氏家族不利,因为第三方16.26%的持股比例与杨氏家族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有限公司20.18%的持股比例很接近,很容易丧失控股权。
2、负债累累的碧桂园控股大概率是保不住了,将来会退市甚至破产,杨氏家族抓紧时间将碧桂园控股的残值(5%的较高利息)尽量向碧桂园服务转移。
此前,碧桂园还提出过股权激励方案:拟将公司普通股的5%可按悉数摊薄基准(包括悉数转换强制性可转换债券、SCA认股权证及股东认股权证)授予管理层团队,以激励管理层实现其商业计划。
换言之,根据当时的市值,上市公司要拿出6亿多港元激励管理层团队保交楼!
而且5%的激励比例远高于同行以及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同为头部房企的融创,2024年股权激励计划授予股权占比仅0.8%。
这在碧桂园员工被欠薪、供应商被欠款、购房者无法顺利收楼入住的情况下,显得多么可笑。
看来,杨老板非但一点亏都不肯吃,还要想方设法地占便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条件十分苛刻!碧桂园服务借款10亿元给碧桂园控股用于保交楼,还不如向银行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