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森观察丨辽粤争霸时代结束了,CBA迎来的会是资本的新时代吗?
CBA季后赛半决赛,辽宁在生死局里依然是几乎没有太多波折的输给了今年常规赛排名第一的广厦,成为了半决赛里率先出局的队伍。
这一败,固然是四连冠梦碎,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再考虑到此前广东已经遗憾止步1/4决赛,那么自2014年以来,辽粤两队至少一队必进总决赛的纪录,也同时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辽粤争霸时代,结束了。
过去十年间,辽宁与广东合计包揽了9座总冠军奖杯,但如今,两队核心老化、青训断层、财政压力等问题集中爆发,而外援政策调整与资本力量崛起则加速了这一进程。
从王朝崩塌的裂缝中,我们同时得以窥见CBA未来格局的雏形——一个由资本主导的新时代或许正在到来。
一、王朝末年,依稀相似
对于广东和辽宁两队来说,王朝的衰落,其实有着不少相似的地方。
首先是核心框架的老化。
先说广东队,曾经的广东队,789三剑客的组合无坚不摧,此后尽管王仕鹏和朱芳雨退役,但易建联的超长待机将广东王朝的辉煌强行延续。
可在易建联退役之后,广东队并没能找到下一个旗手——他们原本看好的是周琦,甚至为了留下周琦而不惜放走另外一位国字号明星球员赵睿,但最终豪赌失败,加上周鹏、任骏飞等老将的淡出,只能无奈退出争冠行列,进入彻底的重建。
辽宁队也是同样的问题,如果说去年韩德君和李晓旭的油箱里还能榨出些油来,今年的“玄冥二老”只能说是尽力局,再加上弗格和赵继伟的状态出现了下滑的态势,辽宁队的整体实力下降还是相当明显。
不过虎死不倒威,即便是这样的辽宁,依然还能在1/4决赛里完胜新疆,倒是说明队伍的竞争力多少还在,缝缝补补说不定还能支撑一会儿。
其次就是青训体系的崩缺。
本赛季,CBA现役球员里,出自广东青训的有26人(CBA最多),这固然是广东青训能力与影响力的证明,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最近五年里,广东青训也再没有诞生过像胡明轩和徐杰这样的优质新人。
而且因为种种原因,广东队目前出现了中生代人才断层,本该撑起队伍的曾繁日和刘权标离队后,当前的广东完全是小鬼当家,然而除了年轻之外,目前广东队在国内球员的天赋上,固然远远比不上当年的789时期,就算横向对比CBA其他队伍,也不见得有优势。
辽宁的青训则更显危机,作为中国篮球曾经最大的人才储备池,辽宁体校所覆盖的东北三省人才网,尤其是沈阳31中、阜新篮校等自留田,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广东、上海和浙江的寻宝地,很难留下真正有天赋的好苗子,以至于青年队如无源之水。本赛季,辽宁U19梯队战绩惨淡,几乎可以从中想见辽篮青黄不接的未来。
尽管在多年前,辽宁篮球人就曾经呼吁过要重视青训问题,但辽宁的三连冠掩盖了很多东西,以至于张镇麟这样的留美球员,最终成为辽宁青训的遮羞布,但在今年季后赛里,张镇麟与付豪这两位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并没能接过前辈的枪。
最后就是钱的问题。
广东队豪赌周琦,却被迫放弃赵睿,此后又因为拿不出更具备吸引力的签字费导致周琦离队,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高情商的说法,是广东队难以再用荣誉和团队吸引到顶尖球员;而低情商的说法,就是广东队兜里没有钱了,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尽管有不少广东球迷一直在诟病朱芳雨在球队引援上的不作为,但事实上,广东近几个赛季里引进的外援其实都只有一个特点——极具性价比,背后自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同样的状况也见于辽宁,郭艾伦这样的核心队魂,几次续约都闹得不太愉快,以至于今年终于离队,杨鸣这样的功勋教练,也是兜兜转转进进出出,背后的根子也只有一个字,钱。而且辽宁连续三个赛季频繁更换外援,也很明显看出受制于财政困境。
作为私营企业俱乐部,广东和辽宁的抠抠搜搜,自然是因为所有人母公司的经济压力,这与大环境多少有些关系,就不展开多谈了。
但不得不说的是,对比起山西、上海等队动辄签约四名顶级外援的豪气,辽宁与广电在“四节七人次”新政下的无所适从,确实非常明显,至少财务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CBA外援总薪资达6亿元,平均每队3000万元,而辽宁、广东的外援投入仅徘徊在2000万左右。
当上海男篮凭借洛夫顿、布莱德索等高价外援实现16连胜逆袭时,辽粤的“性价比外援”策略在新资本的碾压入场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二、崩塌困境,各有不同
不过严格说起来,辽宁和广东两支王者之师,面对的困境其实是不太一样的。
辽宁的主要困境在于体制红利的消退。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辽宁青训体系的崩缺,其本质就在于传统的体工队模式与市场化职业联赛之间的冲突。
尽管依托辽宁体育局与地方重点篮球学校(如沈阳31中)的合作模式,辽宁曾经建立起封闭的人才供应链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随着CBA选秀制度完善(2024年96人参选创历史新高)和南方俱乐部青训网络扩张,这种依赖行政力量“圈地”的模式注定是难以为继。
事实上,辽篮能够仰仗体工队模式的余茵庇佑至今,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操作——尤其是对比起直面市场化冲刷之后迅速泯然众人的辽足,辽篮自然足以自傲。只不过历史大趋势如此,非人力所能强行挽回。
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致命的一点在于,辽宁省内民营经济薄弱,俱乐部难以获得社会资本注入,导致青训投入长期不足。当浙江广厦能通过企业赞助建设国际级训练基地时,辽宁仍在使用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场馆——这种全方位的竞争力差距,正在通过残酷的市场化逐一展现。
广东的主要困境在于市场化探索的瓶颈。
对于中国篮球来说,过去的体工队模式固然是已经难以为继,但如果走纯市场化模式,似乎也未必可行——这一点在广东队的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宏远集团作为民营企业,曾在21世纪初凭借灵活机制(以及更高的薪酬)吸纳李春江、王仕鹏等东北人才,建立起“全国选材+顶级外援”的成功范式。
但随着国企资本(如首钢、北控)和地方政府背景企业(如浙江广厦)的入场,像广东队这种依赖单一企业投资的模式遭遇严峻挑战。
2024年,广东在外援薪资上的投入仅为山西队的60%,而在争夺杨瀚森等潜力新星时,其报价甚至不及青岛队的零头。
按说以广东队在CBA的成绩、荣誉和影响力,如果是在一个商业化程度高、市场开发好的联赛里,早就应该摆脱只靠母公司输血的窘迫,但CBA商业化脚步的迟滞,市场的不成熟,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了广东队无可避免的缓慢下坠。
三、新资本和新秩序
辽宁和广东在当前的困境,其实正是如今经济大环境下,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所遭遇困境的某种折射。
至少,国进民退的故事,也出现在了CBA的赛场上。
曾经煊赫一时的上海队,从国有转为私有之后,几乎每个赛季都早早在积分榜的底部预留好了席位,但在上海久事入局之后,傍上国企大腿的上海队立马翻身杀入季后赛,和广东杀得难分难解。
事实上,当前CBA里六支拥有“国字”背景的队伍,北京、上海、北控、山西、青岛和山东,全部杀入了这个赛季的季后赛,而季后赛里的其他队伍,也基本是浙江、广厦、广东和同曦这样依托经济强省的队伍,或者是新疆这样愿意投入的异类。
很显然,“国字”背景俱乐部的崛起,标志着CBA进入了“资本赋能”的新阶段,这些俱乐部背后的企业,不仅能为队伍提供巨额的预算,还能通过政商资源整合为队伍接入独家赞助商或者争取地方补贴,这种复合式的输血,自然要远胜民营企业的单一输血。
当经济基础被拉开之后,上层建筑的对比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外援政策的落地,又把这样的差距进一步放大——山西今年的战绩,谁敢说不是他们囤积外援策略的大成功?
四、资本狂潮下的冷思考
辽粤王朝的崩塌,既是旧秩序的终结,也是新规则的重塑。当山西队用四外援阵容大杀四方、上海队凭借资本力量逆天改命时,我们不得不承认:CBA已进入资本主导的新时代。
但真的就是我们理想中的职业联赛的图景吗?
数据榜前列,本土球员似乎变得更为稀缺,而与此同时,我们的联赛、俱乐部和球队,在商业开发与自循环方面的进程依然看不到明显进展。
更令人痛心的是,在整个亚洲篮球水平都在不断进步的大环境下,男篮国家队却在不进反退……
这些都足以说明,我们的联赛,不仅没能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甚至就连基本的市场化进程也没有完成。
从青训到联赛,从联赛到篮球这项运动,如何在商业价值与竞技本质间找到平衡,始终是一个难解的宏大命题。
而现在,一个旧的时代落幕了,在新的资本洪流时代里,我们的联赛又要多久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呢?
别演了 一撞就倒 犯规装作无辜 小动作不断 摊手 影帝非你莫属 让西尔扎提去钉死他!凭身高封死他的三分球和串联组织。尽量不要用手去掏球,球掏不到还增加犯现,俩外员用外员去防守,拉开空位让伊力福拉提多去进攻。 没有艾伦辽宁打不过浙江。有艾伦在都不用他投多少。他就带球浙江都的两个人防守。他和继伟就能把浙江战术破了。今年让人家干4比0吧。[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今天的国际裁判判罚非常流畅,非常准确,值得国内学习,没有惯着教练和球员[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广厦平均年龄26岁,辽宁平均年龄三十岁,这样的激烈运动,年龄大了没有优势。 辽篮早应换了杨鸣,不锻炼新人,还指望韩德君,李晓旭出成绩他俩都多大了。辽宁还有未来吗? 110:84祝贺广厦队大比分战胜辽宁。第四节广厦用替补打了一节好球,辽宁队主力精气神全无。 难得辽宁球迷至诚的心啊!只可惜辽篮的教练组和球员很不给力。两场大比分输给广厦,这恐怕是CBA史上半决赛最具耻辱的比赛结果了,这样下去辽宁难逃3比0横扫的命运。 辽篮输给广厦二场球,19+26=45分!后来广厦主力下场换替补队员。辽篮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不论是本土还是外援没有让人满意的!投篮、罚球命中率让人大失所望!这样水平比赛卖票谁买啊???在cba联盟里排位中下游???没有希望的球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