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胜9败到全胜加冕,这一冠给CBA留下什么?
106天前,上海男篮在主场输掉了京沪大战。以1胜9负的战绩,结束了CBA第一阶段。彼时,全队上下乌云密布。主帅刘鹏黯然下课,救火的外籍主帅也束手无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帅卢伟火线接手,全队开赴广东惠州,征战首届CBA俱乐部杯。
104天后的2月15日晚,位于西安的陕西省体育馆内,下起了金色的雨。卢伟从篮协领导徐济成手中,接过了这座俱乐部杯的冠军奖杯。
短短百日,恍如隔世。
与新疆的决赛,上海队赢得并不轻松,三节战罢他们仍1分落后。末节开打,上海队的外援“血布”布莱德索挺身而出。继第三节单节贡献15分后,又在末节砍下16分。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将比赛带走。
上海队以7战全胜的战绩,历史性地夺得了首届CBA俱乐部杯的冠军,同时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同时拥有CBA总冠军和CBA俱乐部杯的球队。此外,他们还赢得了200万奖金。布莱德索则加冕决赛MVP。
与以往在决赛中落败的球队黯然退场不同,在此次颁奖仪式上,获得亚军的新疆队率先出场,接受了全场球迷的掌声与敬意。
随后,“血布”领取了决赛MVP的奖杯,与颇有西安当地特色的“虎符”纪念品。冠军上海队压轴出场,金色的纸片从天而降,首届CBA俱乐部杯圆满落幕。
按照惯例,曲终人散之际,便到了总结的时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本次杯赛呢?我在想,本届CBA俱乐部杯其实与上海队的夺冠之路颇有几分相似。
从开始不被看好的低调出征,到过程中的渐入佳境,再到最后冲冠阶段的高潮迭起。这届CBA俱乐部应该算得上圆满收尾。
数据为证,根据第二阶段举办地西安陕体集团提供的数据,赛事期间,共有4.5万人次进场观看比赛,场均上座率接近85%。其中淘汰赛山西汾酒vs北京北控、半决赛第一场山西汾酒vs新疆上座率达90%,决赛上座率则高达98%。
据我接近主办方的朋友介绍,此次比赛的观众人数与票房收入,都大大超过了赛前的预期。
事实上,将俱乐部杯赛放到非CBA主场,我猜想应该也是CBA公司的有意为之。让平时难以近距离接触CBA的城市与球迷,可以在家门口看球,进一步扩大了CBA的影响力。
在西安的陕西省体育馆内,你看到了打扮成兵马俑的球迷,也看到了身穿汉服的外国妹子。
或许熟悉CBA的老球迷可能还记得,当年西安也曾拥有过一支CBA球队。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监狱球王”李本森与本土球星刘久龙。
这么多年过去了,西安球迷对于CBA的热情丝毫未减。或许他们还期待,有朝一日,可以再次拥有一支自己的主队。
说完了场外,我们再回过头说说场内。
由于FIBA赛制的修改,国家队将不得不在CBA赛季期间出战一些比赛。所以,在最近几个赛季,CBA便有了“窗口期”的概念。
于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好这个窗口期,对于CBA联盟和各支球队来说,便成为全新的课题。
站在俱乐部的角度,之前几个赛季的窗口期,他们除了集中训练之外,往往会自己约一些友谊赛磨合队伍。
与其各自为战,CBA干脆把大伙组织起来,统一安排。
据我了解,此次8支球队在西安全部的差旅,均由当地主办方承担。这也大大降低了参赛球队的负担。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多了这么多锻炼的机会,对于俱乐部来说何乐而不为。
此外,对于CBA联盟来说,俱乐部杯也成为了很好的“试验田”。
在男篮去年连续兵败之后,时任主帅乔尔杰维奇曾表示,由于CBA联赛单节12分钟,给了队员们太多犯错的空间。来到国际赛场的单节10分钟,球员往往不能在所有时间里全神贯注。
而这些年CBA的外援政策也颇有争议,有人觉得CBA外援上场时间太少,国内球员得不到高强度对抗。相反的,则有人觉得外援上场时间太多,压缩了国内球员上场时间。
于是本届俱乐部杯,CBA把比赛改成了更加紧凑的每节10分钟。对于外援政策,也使用了之前广泛讨论的4节8人次。同时,第二阶段单败淘汰制的赛制也与国际赛场接轨。
至于效果如何,大家都可以通过比赛去直观检验。
对于上海队而言,从1胜9败到7战全胜夺得冠军,CBA俱乐部杯成为触底反弹的转折点。接下来,他们还会向本赛季的CBA总冠军发起冲击。
而对于CBA甚至是整个中国篮球来说,任何积极的改变,也都值得我们去期待。
正如我之前对于俱乐部杯的评价:
改变,或许不会立竿见影;可如果什么都不做呢?中国篮球会变得更好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