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keman 发表于 2025-2-15 04:24

体谈 | 亚冬会中国霸榜,从朱易到林孝埈,冰雪的归化大业成功吗?

另一面 | 曾被骂洋垃圾、靠爸爸进奥运!朱易不易 苦熬三年终涅槃
撰文 | 于睿寅
编辑 | 许松
2月14日情人节,哈尔滨亚冬会圆满落下了帷幕。作为2025这个“体育小年”里我国举办的一届重要洲际赛事,成绩不可谓不喜人。最终收获32枚金牌、83枚奖牌的中国代表团,展现了“断崖式领先”的优势。这也是继2007年的长春亚冬会后,时隔18年后,我们再次在这项赛事上“霸榜”。
成绩喜人,却有隐忧,尤其体现在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这两个最受关注,中国代表团曾拥有辉煌战绩的优势项目上。短道速滑意外频出,韩国选手的“盘外招”和他们围棋盘上的算计一样无处不在,中国队自身也受限于多次偶发因素,最终仅在男子500米(林孝埈)和女子3000米接力项目收获两金。花滑则遭遇了亚冬会近39年来首次无金的尴尬,任俊霏/邢珈宁收获仅有的一枚银牌,而赛前备受瞩目的朱易,虽然刷新了个人生涯短节目最高分,却还是没未能站上领奖台。


林孝埈作为中国选手登上亚洲之巅,也实现了他归化入籍时的诺言。
除去赛前因伤退出的谷爱凌外,中国代表团里最受关注的“归化选手”,几乎全都集中在这两个大项里。
入籍4年多的林孝埈虽有遗憾,但总算实现了为中国代表团亚冬会摘金的心愿;冲破终点线那一刻的跪地痛哭让人动容,而在多个赛事中与他出生国韩国选手的缠斗,也多了几分复仇的意味。刘少昂、刘少林兄弟虽然未能摘金,但3名归化选手和孙龙目送韩国队犯规出局,一枚铜牌的“补偿”也算出了口恶气。至于朱易,有遗憾也有突破。中国花滑现阶段的困难局面并非她一人所能挽救,但能逐渐走出3年前冬奥会失误的阴影,贡献一场完美的演出,她也在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亚冬会虽然未能摘牌但也取得了个人突破,朱易整个人变得晴朗了起来。
也许是时候,回望一下中国冰雪项目在最近2个冬奥周期内的“归化”成果了。从绝对成绩来说,刘少昂在北京冬奥会上已经收获2金,而那一届不满足参赛条件的林孝埈,去年刚代表中国拿过世锦赛男子500米冠军,这一回又登上亚洲之巅,不可谓不辉煌。其他项目上,谷爱凌场内场外的影响力始终保持在世界运动员中的最高水平,与其他各项目奥运选手的“梦幻联动”也时不时能收获一波粉丝。同样备受瞩目的朱易,赛事成绩上的进步不及前面提到的几位,而网络和舆论的纷扰,甚至逼得她不得不诉诸法律手段……
冰雪场的“归化”选手,站在聚光灯下,也都逃脱不了与国籍、身份、文化相关的争议。可作为关心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我们,应当以何态度接纳和支持这些“归化”的健儿们,才更有助于运动场上和谐生态的构建?
“招黑”的是归化身份,还是远胜于普通人的资源?
创下短节目个人生涯最高分后,朱易笑得格外灿烂。但阳光之下,朱易和许多备受瞩目的运动员一样,也深受体育圈舆论场“黑暗面”的侵扰。
就在上个月,朱易的经纪公司众辉体育发布声明称:“自2022年1月,北京冬奥会选拔赛结果公布起直至今日,我司签约花样滑冰运动员朱易在互联网多个平台受到不公正的甚至是极端的网络暴力攻击。”其中一例情节较重的情况,在报案、立案、取证并侦破的法定程序后,“施暴人”被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不是玩笑!网暴朱易者被处以行政拘留,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在那之前,朱易刚刚宣布因伤退出了全国冠军赛。在亚冬会这样的大赛前出此狠招,也足见这2年多来的恶言恶语,绝不仅是小打小闹。朱易本人此前就言说过这种痛苦:“他们说我是洋垃圾、美国猪,我很愤怒,很无助……”‍
朱易“招黑”的核心事件,自然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花滑团体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朱易第一个登场,在她参赛的女子单人滑自由滑中两次摔倒,多次失误,完赛后泣不成声地走下冰场。奖牌当然是没了。这可是集体项目,批评者除了为同队的其他几个姑娘鸣不平,另一个攻击点是——朱易入选,可是挤了北京姑娘陈虹伊的位置。


朱易在3年前的冬奥会上发挥不理想,网络上的苛责也从那会儿持续至今。
事情已经过去3年,仍能体会到陈虹伊和她支持者们的不甘。说到朱易这边,2019年从Beverly Zhu变为Yi ZHU之前,她是全美花样滑冰锦标赛新人组的冠军,是落叶归根、认同炎黄血脉的优秀青年华侨代表;在那之后,进入国家队,出战成年组的朱易却并没有取得人们期望的飞升。除了奥运赛场的折戟,她2021年刷新个人生涯短节目和总成绩的花样滑冰大奖赛意大利站,最终成绩是第九;亚洲赛场的最高排名,也不过是2021年花样滑冰公开赛中的第七。
平心而论,这是一个长期被欧美主流标准垄断,不容易取得突破的项目,在我国所有冬季项目中也并不算强项。朱易2019年初进国家队时带她的陈露,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顶尖人才。朱易的“归化”之所以让人期望值拉满,主要是因为在代表世界女子花滑最高水平的美国队里,融汇东西的亚洲面孔早已占据头部主流。可是这6年来朱易的成绩平心而论并没有那么“出挑”,这就招来了不少超乎体育本身的批评,甚至是攻击。
其实还有赛场之外的因素,朱易的“招黑体质”主要集中在两件事上。第一件事,2022年4月,距离她奥运失误2个月之后,总局公布了优秀运动员本科保送推荐名单,朱易去了北大,后来读的还是北大王牌专业之一的心理学。第二件事,2023年最后一天,朱易和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奥运冠军苏翊鸣官宣恋情,整个2024年不间断地在社媒秀恩爱。两个不同的冬季项目实现“联姻”当然是好事,可不喜欢朱易的人难免觉得,每逢大赛不是失误就是退赛,你可别耽误了小苏奥运卫冕啊?


朱易和苏翊鸣在网络上大方示爱,但不是所有人都磕这对CP。
这上述所有人生经历,普通人哪怕只沾上一样,都算是人生赢家了。出身、教育、就业、婚恋,人生几件大事,朱易都完美诠释“起点就是别人的终点”。可这一切似乎又都无懈可击。可要命的是,看似已集合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各类资源后,朱易似乎还差一样——比赛成绩,竞技水平,在所在行当中出类拔萃的底气。
肃清网络暴力,还运动员以晴朗的舆论空间,这是相关主管部门在过去几年中竭力推动、落实的大工程,但互联网已不可能有纯净之地。至于朱易,针对她的人身攻击似乎更愿意以她的特殊身份为靶子——“归化选手”——从上文几个不堪入目的标签中,已可见一二。包括上面说到的刘氏兄弟、林孝埈、谷爱凌,以及3年前冬奥会上中国男女冰球队的多名“归化”球员,整体而言取得了成绩的突破,但并不是所有“归化”都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奥运等大赛不出成绩,再加上身份认同、流量红利等很容易“拉仇恨”的攻击点,让包括朱易在内的“归化选手”有了明显的“招黑体质”。
我们当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但抽丝剥茧,弄清楚少数人“黑”朱易时到底在“黑”什么,其根源是什么,或许有助于更多人理性而平和地对待“归化选手”这个特殊群体——又或者,他们根本就不应该被特殊化。
到底是“归化”有问题,还是“归化的人”有问题?
其实在2022年北京冬奥之前,针对中国代表团“归化选手”的关注点,或者说炮火点,更多集中在谷爱凌身上。当时,谷爱凌和朱易,就是中国代表团中“弃美入中”的双姝。在那时,围绕谷爱凌的身份争议似乎更大,除了一口带着京腔的普通话外,她的外貌特征和行事风格似乎更偏美国,而源自于家庭和教育的“精英范儿”也动辄让一些生活不如意的网民很不爽。于是,“谷爱凌凭什么代表中国”的争议,贯穿始终,一直到她令人信服地摘下两金一银,黑子们骤然无声。
被人用实力打服了,似乎就是这种感觉。短短十几天的赛程中,民间的主流风向变成了,“爱玲就是我们中国妹子啊!”她对韭菜盒子的偏爱,都被作为宣传素材来凸显她的“中国胃”。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谷爱凌在赛场内外又无处不在,与各项目中国运动员频繁互动,俨然完美融入了中国奥运大家庭。
一切的根源,还是赛场上“强者恒强”的铁律。要知道谷爱凌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24收入最高女运动员榜单中排名世界第三,场内收入“只有”10万美元,场外收入2200万美元。靠着过硬的成绩撬动庞大的商业帝国,形象正面阳光,又背靠广阔的中国市场,想不成功都难。


谷爱凌的成功证明了,在成绩和实力面前,一切争议都是浮云。
谷爱凌无疑是中国体育史上最成功的“归化”案例(广义上的)。但是,也有不成功的。
男篮、男足两个大球项目的男子国家队,就经常被拿来当反面教材,但情况还有区别。男篮迄今只“归化”了李凯尔一人,也是因为FIBA对世界大赛阵容有相关限定。2023年夏天,当“大锤”回到深圳认祖归宗,在男篮世界杯前压哨完成“归化”时,篮球圈虽不至于高呼“救星来了”,但起码认为他能够提升男篮的即战力。后面欧洲拉练的若干场里,李凯尔把男篮进攻梳理得井井有条,颇有气色;可真到了世界杯赛场的高端局,甚至是与菲律宾、南苏丹等亚非对手的非高端局,还是被打回了原形。李凯尔不是那种硬解型、上来就能抡的大核,场场几乎打到虚脱,也未能挽救中国队的颓势。
其实除了李凯尔之外,在男篮“归化”的过程中并不是没有冒出其他名字,甚至包括林书豪。李凯尔从情感认同、职业素养和牺牲付出等多维度评判,都没得挑,很少有人会觉得男篮2023年的溃败与“归化的人”有关。我们反思的方向更多是,“归化”这条路到底能不能拯救中国篮球?


李凯尔并没能成为中国男篮的救世主,但这位“归化球员”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男足“归化”的大计比各项目都来得更早、来得更猛烈。从“外援系”的艾克森、高拉特、洛国富、阿兰、费南多等,到“血缘系”的蒋光太、李可、侯永永等,而且有更多散落欧美的潜在“归化”目标在持续跟进中。钱,花了不少;人,迎来送往,成绩,一言难尽。
诚然,“归化”推进早期,艾克森、洛国富等叱咤中超的外援换上国家队战袍,还是让我们看到了颇有希望的上升势头的。但随着中超“金元时代”的终结,以广州恒大为代表的输送大户纷纷资不抵债,化为历史的尘埃,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初代“归化球员”,也变成了一锤子买卖。更有甚者,在返回出生地所在国后频繁吐槽、阴阳国内遭遇的种种,或是以各种理由拒绝征召,也都成了常态。
说回在“归化”这件事上成绩比足、篮好到不知哪里去的冬季项目,其实在部分项目上也有不成功的实践。3年前北京冬奥会周期结束后,中国冰球的“归化时代”成为过去时;如今在哈尔滨亚冬会上,中国男女冰球队的名单里都已经没有了归化球员的身影。这当中有体育反腐的相关背景,此处不详述了。28名“归化”撤回,立马现原形。米兰冬奥会冰球预选赛上,中国男女队也已双双被淘汰。你要说成功,北京冬奥会上我们能与欧美强队打得有来有回,不可谓不成功;可对这项运动在全国大规模、可持续的发展而言,“归化”似乎又没有那么大的作用。


中国男女冰球队的“归化”,是一个比较难评论的话题。
到底是“归化的人”不达预期,还是“归化”这件事从规划到执行出了问题?不同的项目,答案还真不一样。
对“归化”选手最好的尊重,是把他们当“中国选手”看待
再说回朱易。中国花滑,尤其是女子花滑,目前所处的肯定不是历史最佳的境地。至少比起其他在冬奥赛场摘金夺银的优势项目,想要重塑辉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加上,这本就是一个高度依赖个人天赋与努力,又需与世界主流技术和审美接轨的复杂舞台,闭门造车或是过分强调“三从一大”的主观能动性,断不可取;加强对世界顶尖对手的研究、学习、模仿甚至是“拿来”,或许更直接有效。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国家花样滑冰队女单选手有着极高的预期。即便不拿美国比,几个邻国的高水平冠军数量一直在持续递增,像俄罗斯的“娃”们(虽然她们已经无缘世界主流舞台了)、韩国的金妍儿、日本的浅田真央都是1990这一代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千禧一代”中,日本的坂本花织、三原舞依,韩国的李海仁、金彩然,比之全亚洲的对手也都是断崖式领先。
所以要问,对朱易的“归化”从顶层设计上对不对,合不合理?我认为是肯定的。这还不像是短道速滑,我们吸纳刘氏兄弟、林孝埈等选手的“保护式归化”,抢走对手的核心人才,补强自己的梯队建设。可说到女子花滑,我们本就是距离世界最高水平还差一截的追赶者,可能需要更多、更年轻的“朱易”,才能完成这场追逐。
所以,压力回到了朱易这里。当然,如果她在往后的职业生涯中并无显著的建树,朱易凭借她在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顶尖资源,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IP,以及成功的人,却未必是成功的运动员。在笃信“赢者全得”“菜是原罪”铁律的职业体育赛场,如何平息争议与质疑,比她小了刚好1岁的谷爱凌,其实已经给出了完美的解答。
刘氏兄弟、林孝埈们的突围之路亦是如此。“归化”选手对于中国军团最好的回报,并不是把“我是中国人”挂在嘴上,而是用令人信服的成绩来回应质疑者——我披上中国队的战袍,就是为了来做这些的。在刚被“归化”时,刘氏兄弟、林孝埈们的文化背景、动机,乃至曾经有过的争议言论,也经常被批评者们拿来作为攻讦的把柄。但如今再看,在赛道上渡尽劫波,拼了性命也要让冰刀第一个冲线,赛后披上五星红旗那英姿飒爽的劲儿——这还不足以让你相信,“归化”选手身体里流淌的也是中国血脉吗?


过硬的成绩,是归化选手“中国心”的最强诠释。
站在我们的角度,作为关心与支持中国冬季运动发展,以及中国体育这个命运共同体的广大受众,在旗帜鲜明地反对网络暴力、饭圈文化,为运动员们创造晴朗空间的同时,能给到“归化选手”最大的尊重,或许就是把他们当做真正的“中国选手”看待——不偏见,也不偏爱;不妄议,也不捧杀。
这是一个我们与“朱易们”之间双向奔赴的过程,双方都需要努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体谈 | 亚冬会中国霸榜,从朱易到林孝埈,冰雪的归化大业成功吗?